一、整體皈依
二、牧靈皈依
三、文化皈依
四、生態皈依
五、同道偕行皈依的新旅程
第一章 整體皈依
勉勵整個教會效法亞西西的聖方濟各,以一種簡樸和淡泊的生活踐行「真正的整體皈依」,努力與天主創造的「共同家園」建立和諧的關係。這種皈依促使教會走出去,進入亞馬遜各民族的心中。亞馬遜人民的呼聲也是大地和窮人的呼聲,教會應關心因不義而受許多痛苦的當地人民,包括那些被迫遷往都市的原住民家庭。第二章 牧靈皈依
傳教是教會的本質,教會應在亞馬遜成為「撒瑪黎雅人」,與衆人相遇;成為「瑪達肋納」,懷著喜樂傳報復活的基督;成為「瑪利亞」,哺育信德之子,扎根於所服務的人民當中。重要的是,從「往訪」的牧靈走向「長期臨在」的牧靈。《文件》也提到以天主聖言為核心開啓與其它基督信仰教會共融的道路,更加了解原住民宗教和非洲裔禮儀,力求使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一起捍衛共同家園。第三章 文化皈依
本地化和文化差異是實現文化皈依的重要途徑,基督徒藉著這種皈依前去會晤他人,並向他們學習。亞馬遜人民具有互助精神和團體意識,懂得整個受造界都彼此相連,有能力確保一種可持續治理的方法。教會努力聯合原住民,譴責攻擊他們生命的行徑。《文件》也提到那些自願與世隔絕的原住民,表明他們是種族滅絕的受害者。教會除了對他們加強牧靈行動,也施加壓力,敦促有關國家保護他們的權益和土地。此外,本地化乃是福音在原住民文化中的體現,當地的印第安神學和民衆熱心敬禮該當受到重視、陪伴、推廣,有時也加以淨化,將之引向與基督的相遇。教會應具有亞馬遜的面容,堅決杜絕殖民主義式的福傳和勸人改變信仰。第四章 生態皈依
整體生態不是教會對未來的一個選項,而是使亞馬遜地區免於掠奪性開採的唯一可行路徑。教會鼓勵國際社會提供新的經濟資源來保護亞馬遜地區。《文件》提到維護人權是信仰的要求,教會要與亞馬遜團體聯合維護生命;應把“生態罪”定義為“相反天主和相反近人、團體、環境的行為或缺失”,它有損於子孫後代和公義的美德。第五章 同道偕行皈依的新旅程
同道偕行、教會職務、平信徒的活躍角色,以及奉獻生活是時代的標記,應在聖神的光照下予以詮釋。同道偕行與梵二大公會議一脈相承,可視為衆人的集體責任感和服務的職務,包括男女在内的平信徒也應參與其中。在司鐸短缺的情況下,主教可有限期地將牧靈照顧團體的職務託付於該團體内一位不擔任司鐸職的成員。但照顧這個團體的責任應屬於司鐸的職權。
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養病之際,發表了為4月2日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準備的要理講授稿件。談到稅吏匝凱,教宗敦促信眾即使感到無力改變,也絕對不要失去希望。
教宗在2025的禧年詔書中,為世界呼求希望的恩寵,也邀請世人一同陪伴那些經歷各種困難的弟兄姊妹及弱勢社群。為響應禧年「希望的朝聖者」主題,香港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編製了《城市中的苦路默想》。歡迎下載及網上收看。
國際明愛為援助緬甸大地震災民發出呼籲,該機構的人道主義總監表示正與全球同盟一起動員資源,提供緊急人道救援,並協助重建被這場悲劇摧毀的生活。請大家慷慨捐助!
羅馬時間,2025年4月1日(星期二),聖座新聞室發表了有關教宗方濟各健康狀況的最新消息:教宗方濟各繼續在梵蒂岡寓所聖瑪爾大之家安度雙側肺炎的恢復期。此外,他繼續在辦公桌前工作。
王新亮神父:「主內的兄弟姐妹們,今天的福音很豐富,是一段很好的聖經默想章節。我們今天只看一點,就是這個被治癒的人在人群裡邊不知道誰治好了他,但是在聖殿裡才認出了耶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