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中國於聖母誦
(在1924年由河北獻縣代牧劉欽明Msgr. Lecroart所撰)聖瑪利亞,天主之母,亦為我等之母。 今將我等神形,我等能力,我等生命, 我等言行,我等所有,並中華全國人民, 以孝愛之真情,全獻於爾至甘至愛之聖心。 求爾為眾司鐸,及諸傳教者之母, 使之皆以恆心熱愛,廣揚天主聖教。 又求爾為教友之母,使之皆能日進於德,時見增廣。 並求爾為教外者之母, 使之皆能出離暗冥,而得信德之光。 懇求憐視中國億兆人民,皆爾聖子聖血所贖, 賴爾大功之轉求,賜之同歸耶穌聖心, 以得生命聖德之源,而共成一牧一棧。來源:網上方濟會中華之后,為我等祈!
![]()
中華聖母像的來歷
作者:宋稚青神父
東閭是河北省保定清苑縣內的一個村莊,在保定城南四十華里的位置。它在庚子年(一九零零)拳禍之亂時,因蒙聖母的特別保護,安然無恙。事後,人們為感念聖母的大恩,在村中央建造一座壯麗的聖堂,成為華北著名大聖堂之一,聖堂內由本堂任(吉隆)神父聘請一位貞女繪了一幀具國風的聖母抱耶穌大型像,供奉在祭台背後的牆壁上。又過了幾年,東閭本堂由法國人雷孟諾(P. Flament)接掌,他認識一位法國油畫家,正在中國旅行,遂聘請他改繪東閭聖母像該像設計原則如下:第一,要著中國皇后服裝,使中外人士一見,即認可有中國皇后的華貴氣派。第二,要有聖母瑪利亞的慈善面貌,且頭戴皇冠,以表示瑪利亞為天地之元後。第三,聖母要抱耶穌,而仍保持中國之端莊嚴肅的風格,以表示天主之母的崇高地位雷本堂神父與那位畫家在協議的三個原則下,蒐集資料首先遴選中國皇后的服裝,當時正值清朝最後一位皇后:。慈禧太后的彩色畫像傳播中外,尤其西洋人看到中國深居皇宮的皇后服飾面貌,無不驚奇。這兩位法國人商議後決定,將慈禧太后體態服裝像做聖母像的款式,照原樣式畫入聖母像內,不過原像右手所持為一把羽毛扇,改為權杖,下垂的左手抬起來抱著耶穌。這第一個他們認為最難的問題都這樣容易的解決了。然後畫聖母的頭部,完全拋開慈禧太后的臉型,而採取西洋人的型態,尤其鼻子隆起,頗能表現西洋婦女之美,符合「瑪利亞,你是完美的」的讚語,最代表聖母慈祥的是一對眼睛,眼瞼低垂,正在「聊以迥目,憐視我眾,迴轉你仁慈眼目來,看看我們罷!」此外依聖母像傳統畫法,給聖母的頭蒙上白紗,戴上鑲滿紅綠珍珠寶石的皇冠,以表現聖母為天地皇后的身份。聖母所抱的耶穌像,顯然是附加的:耶穌足著中國高低雲鞋,端立於聖母衣襟上,紫袍腰扎皮帶,披紅斗蓬,胸有以鴿子象徵的聖神衣服的款式和寓意,尤其長袍上的表示「聖母及十字架」,「耶穌基督救世者」拉丁縮寫字均是教會的西洋傳統的畫法。不過,由於耶穌頭頂皇冠,雙手伸展,雙目遠眺,年雖幼,而英姿煥發,展示母以子貴的莊嚴。繪像人為使該像具備中國韻味,特在寶座後面的屏風上繪有篆體的壽字,屏風兩旁以山,樹木,房屋,塔做為遠境在拱形的頂端以中文由左至右書:。天主聖母東閭之後為我等祈這幀油畫高約兩公尺,完成於一九零八年。東閭村民對聖母的敬禮,因新聖像的出現增進了熱心,整個五月每天下午傍晚都有許多教友進聖堂恭誦玫瑰經,聖母禱文,聽「聖母月」的朗誦,舉行聖體降福,此外,村民每年大事慶祝八月十五聖母升天節,因為據說是在那一天聖母救該村免於拳匪之攻擊,而獲得決定性的勝利。一九二四年中國天主教經教廷批准,由宗座駐華代表剛恆毅總主教在上海召開全國性的會議,會中議決奉聖母瑪利亞為中華之後,並恭獻全國於聖母及議決一幀聖母像為中國之後代表像。在會議休息時間,剛總主教由數位主教和神父陪同參觀土山灣圖書館,剛公索聖母像冊欣賞,待至看到東閭聖母像,高興地向周圍的人說:「請看,這就我們的中華之后」眾人如發現至寶,同聲附和隨後在大會中正式提出,無異議通過。稍後,經宗座代表剛恆毅與保定教區滿主教商議,開放東閭為全國性的聖母聖地。號稱中國教宗的庇護十一世,因保定周濟世主教的申請,批准東閭為中華聖母朝聖地,並頒賜全大赦及若干特恩,至使朝聖的情況達到了高潮。原來教庭第一任駐華代表剛恆毅總主教親自到他選定的中華聖母像所在地朝聖,並宣布教宗頒恩赦的詔書。台南教區在民國五十年成立時,系尊奉「在天中國之后聖母」為主保,因此羅光主教在興建台南教區的主教座堂時,便定名為「中華聖母堂」。在座堂正壁上,有彩石鑲崁的中華聖母像,便是仿東閭中華聖母像所制。
王新亮神父:「主內的弟兄姊妹們,在若望福音中耶穌曾經對法利撒人說:「你們如果是瞎子,就沒有罪了;但你們如今說:我們看得見,你們的罪惡便存留下了。」猶太人最大的錯不是他們沒有認出耶穌,而是認出了耶穌,但是已經不能放下自己。」
羅馬時間,2025年4月4日(星期五),聖座新聞室發表了有關教宗方濟各健康狀況的最新消息,教宗方濟各的臨床狀況持續改善。週日的三鐘經祈禱活動可能會以不同於以往主日的方式進行,並將於週六發布最新消息。
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養病之際,發表了為4月2日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準備的要理講授稿件。談到稅吏匝凱,教宗敦促信眾即使感到無力改變,也絕對不要失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