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四旬期,在今年於3月5日展開。當天下午4點半,聖座聖赦院院長、教宗的代表德多納蒂斯(Angelo De Donatis)樞機從阿文蒂諾山丘聖安瑟爾莫堂出發,進行懺悔遊行至聖女薩比娜大殿。參加禮儀的有羅馬的樞機、總主教、主教、聖安瑟爾默堂的本篤會會士,以及聖女薩比娜大殿的道明會會士和一些信徒。遊行結束後,德多納蒂斯樞機在聖女薩比娜大殿主持彌撒,並舉行降福和施放聖灰的禮儀。
脆弱的經驗
德多納蒂斯在彌撒中,宣讀了教宗已經準備好的講道稿。教宗的講道圍繞著脆弱與希望而展開,這兩個關鍵詞伴隨四旬期走向逾越節的旅程。聖灰禮儀提醒我們認識今日的我及未來的走向。低首領受聖灰的儀式,是審視自己內心深處的邀請。教宗強調:“聖灰禮儀幫助我們謹記生命的脆弱與渺小:我們原是塵土、由塵土受造、終將歸於塵土!”生命只不過是一縷氣息。
教宗指出:“脆弱的經歷尤其教訓我們,在疲憊中、面對必須該面對的弱點、內心的恐懼、煎熬的失敗、夢想的破滅,以及看到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如此轉瞬即逝時,我們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疾病也讓我們切身感受到脆弱,就像貧困和痛苦一樣,“它們有時會突如其來地降臨到我們和我們的家庭中”。
有毒的微塵
接著,教宗提醒我們警惕那些污染世界的“微塵”:即是意識形態的對立、強權邏輯、主張排斥他人的舊身份意識形態的回歸、地球資源的掠奪、各種形式的暴力以及種族之間的戰爭。這些都是“有毒的塵埃”,瀰漫在人世間,阻礙和平共處,同時讓我們內心的忐忑不安和對未來的恐懼日益加劇。
在這個崇尚表象的社會裡,脆弱觸動我們想起常我們刻意回避的死亡,然而,死亡“卻是一个我们不容置疑、必须直面的现实”。教宗表示:“儘管我們戴上面具,精心設計各種手段來轉移注意力,聖灰禮儀仍提醒我們是誰。這對我們有益。它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除掉我們的自戀,讓我們回歸到現實中,變得謙卑,並願意彼此接納:我們中沒有誰是天主,我們都在旅途中。”
天主眼中珍貴的“塵土”
我們既要低頭省察自身,也要抬頭仰望那位從死亡深淵中復活的主,祂將我們從罪惡與死亡的塵埃中提拔,使我們獲享永恆生命的光榮。這正是四旬期賦予我們的希望。教宗強調,“如果沒有這份希望,我們就只能被動地承受人性脆弱的限度,活在憂傷與絕望之中”。但重要的是,我們應始終銘記,在天主的眼中,我們雖是塵土,卻是珍貴的,終將獲得永生。
在世界上成為希望的標記
隨後,教宗敦促要將耶穌重新置入我們生活的中心,因為今日我所擁有的一切“像被風吹散的塵土般脆弱和易逝,最終卻會被復活的希望所照亮”。倘若將生命定向於基督,便會使人“成為世界上希望的標記”。
最後,教宗強調,施舍提醒我們“走出自我,分享彼此的需要”。在祈禱中,我們學習並發現自己需要天主,或如馬里坦(Jacques Maritain)所說,我們是天國的乞丐;從守齋禁食中我們學習“饑渴於愛與真理,只有天主的愛和彼此間的愛才能真正滿足我們,使我們對更美好的未來充滿希望”。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